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
       常规的水体修复技术包括:底泥疏浚、河道曝气技术、定期换水、生物菌种投加技术、水生植被修复工程等。
主要技术和产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本土微生物活化技术
      2.生态构建技术

技术一:本土微生物活化技术
     
技术原理是激活水体本土微生物,水体微生物量迅速增长,种群得到完善和优化,厌氧微生物生长受抑制,黑臭现象逐步消失,平衡的微生态系统形成。作为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微生物大量繁殖过程中对水体(包括底泥)中污染物质(CNP)产生强大的吸附及分解能力,新增的微生物量会逐级激活生态食物链中的上级消费者,逐步改善水生动植物系统的生长环境,促使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自净能力,达到生态的稳定平衡状态,起到水质净化、水体清澈、淤泥消减及生态修复目的。      

工艺流程介绍

       受污染的河道水经水泵自吸引入反应器,反应器内分为缺氧区(缺氧区内设置搅拌混合装置)和好氧区(好氧区内设置空气曝气系统进行微量曝气),缺氧区投加微生物活性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河道水中的有效微生物,同时可以调控细生物活化剂胞的生长发育,并实现刺激细胞的快速生长,增强了水体系统的生物活性,提高了微生物的有效生物量和功能性。好氧区设置聚氨酯悬浮填料,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低密度等物理特点;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载体迅速形成高活性生物膜,微生物菌群能在其表面很快繁殖、有效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同时,附着的生物膜对有害物质、酸碱度的变化以及温度的耐受性增强,相对于悬浮在水中的微生物附着在载体上的生物膜存活时间显著增加,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生物量。通过适当的好氧区至缺氧区的内回流,在缺氧和好氧交替环境中,本土微生物得以激化并大量繁殖,并通过出水管路自流回流河道水体,强化并修复水体的自净功能。                                                           

                                                     


微生物来源

环境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这些土著微生物具有降解污染物的巨大潜力,在遭受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污染后,实际上就自然存在一个驯化选择过程,一些特异的微生物在污染物的诱导下产生分解污染物的酶系,进而将污染物降解转化。土著微生物的自适应性和无外物种入统的首选。侵风险使其成为构建微生物系统的首选。

技术特点

1.强化脱氮效果

2.激活有益菌种

3.实现原位修复

4.实现生物清淤

5.适用极端环境

6.投资和运行费用低

技术二:生态构建技术

水生植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环境生态功能,利用河道生态治理方案水生生物法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生长转移水体系统中的污染负荷,其发达的根系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场所,以分解水中污染物以供植物吸收,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澄清水质、抑制藻类的功能。人为创造一定的条件,利用适合相应河流水环境的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构建适合水体特征的水生植物群落,能有效降低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及溶解氧,为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技术治理水环境与生态修复的原理是通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等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释出大量能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从而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随着部分水质指标的改善,尤其是溶解氧的大幅度增加,为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再通过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营养物质的进一步分解,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最终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吸附积累在植物体内和根系表面的污染物搬离水体,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水质得到改善,从而为高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生态环境条件,为最终修复水生态系统提供可能。

       
            水下森林                                                                                   生态浮床、浮岛

 
    
           人工湿地                                                                                    生态护坡


相关链接: 贝唯企业 | 贝唯环境